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广西壮族自治区园区发展和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西日报刊登理论文章|深入挖掘和用好民族古籍资源

2025-11-05 15:00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古籍典藏浩如烟海。数千年来,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民族古籍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古籍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指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好民族古籍资源,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因,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古籍资源反映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

民族古籍是各民族智慧的载体,反映了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共同文化叙事、文化基因和文化情感。

共同的民族文化叙事。民族古籍资源是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各类文字记录和口头传统,涵盖了历史、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等领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在广西,既有使用古壮字书写的创世史诗、民间歌谣、民族医药、信仰经籍,也有各民族流传的神话故事、说唱祭词、谚语格言等。这些民族古籍资源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积淀的历史传统与文化记忆。古籍中的古壮字借鉴汉字“六书”造字法而创制,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壮族自古以来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共同的民族文化基因。壮汉等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互动中,通过文化的交流互通、学习借鉴实现了情感的相融及文化的整合,形成互嵌式文化格局,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理解与认同。例如,公元前528年越人所唱《越人歌》,其记音与译文构拟出的上古壮语及词义,与现代壮语在语音、语法、词义上大致相近或相同。这表明壮语和古越语有着渊源关系。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反映了壮族人民对世界起源、人类诞生的认识,与盘古开天地、伏羲造人一脉相承。这反映了壮汉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显著特征,体现出共同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追求。

共同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古籍承载的创世叙事体系、伦理价值系统与礼俗文化范式,构成了民族文化情感认同的基本要素,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发挥着价值赋能的作用。比如,2023年亮相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的38部广西古壮字古籍,其内容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以及中华文化在壮族聚居地区的传播和发展,记录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情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层的价值耦合,凸显其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纽带功能。

从民族古籍资源中汲取文化动能

民族古籍承载了中华文明的精粹,是知古鉴今、资政育人、传承文明的重要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并有效利用民族古籍资源,从中汲取文化动能,赓续中华民族文脉,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厚文化滋养。

增进“五个认同”、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民族古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团结互助精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能启迪未来,解释当下。翻阅这些典籍,就是在重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史。这些典籍是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最深邃、最坚实、最温暖的文化力量。

守护历史文脉、巩固民族团结的担当。民族古籍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养分。泛黄的纸页,藏匿着学术认知的历史密码;重现的佚文残篇,补全了中华文明的缺失拼图。保护和利用好民族古籍,就是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传承共同的文化血脉。应当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可感、可亲、可触,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常开长盛。

激发文化活力、服务发展大局的举措。一部部民族古籍是各民族留下的珍贵遗产。用好民族古籍资源,使其更好地融入时代、贴近公众、服务社会。广西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文化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最好桥梁。例如,通过对壮族古籍的解读阐释和创新传播,我们不仅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广西故事,更能以文化为媒,深化与东盟国家的文明交流互鉴,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广西的独特魅力与作为。

推动民族古籍资源的当代转化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让中华文脉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就应推动民族古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故纸堆、走进新时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载体。

数字赋能,让古籍再生。民族古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传统思维,蕴含着各族先民认知世界与自我的特殊表达。可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便捷开放的民族古籍数据库。搭建创新沉浸式体验场景,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古籍场景的三维重建,通过AR增强现实交互设计活化传统习俗、创世叙事等文化符号,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数字形象“现身”展演,构建民族文化记忆的可视化传播范式。

教育普及,让文脉传承。推进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保护和研究,有助于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依托民族古籍中的精华,推动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性课程资源建设,持续推动民族语言教学实践模式创新,实现优秀成果转化。创新传承人培养模式,实施“古籍+”非遗活化工程,建立古籍传唱传承人研修研习制度,构建“典籍阐释—艺术创作—社区传播”的活态传承链条,培育可解读、可演绎、可传播的传承人。

文旅融合,让价值倍增。汲取古籍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结合各族群众的当代生活风貌创造新的审美意象,以中华文化认同为基础、以国家认同为导向,讲好新时代语境下多民族互融互嵌、和谐共生的故事。比如将古籍资源打造成为文旅IP,开发数字剧场、动画等多元文化产品,形成从文本解码到创意转化再到业态延伸的完整产业链。创新“典籍解码+节庆展演+文旅消费”融合模式,在传统节庆期间,运用全息投影再现史诗场景,让游客在青山绿水间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研究阐释,让智慧彰显。将古籍的创作思维转化成新的表达方式,即建立古籍生产过程的“元思维”,将其创作方法与当代文学生产语境相结合,实现创新性发展。把民族古籍置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整体脉络中考察,与历史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等多个学科深度融合,以更开阔的视野审视学术研究。注重拓展国际传播路径,如依托“澜湄文化遗产数字走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等平台,向世界展示壮族古籍的多元文化魅力。

【作者:潘红交,南宁师范大学;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XYY017)阶段性成果】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