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1年12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国办发〔2020〕39号)精神,为加快推动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融汇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交通体系和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提升。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广西深入实施工业强桂战略,多措并举全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整车产量快速提升。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零起步,“十三五”期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达到31.6万辆。其中,2020年产量达到18.9万辆,国内新能源新车占有率为13.8%,一举跨入新能源汽车产销大省行列。
产业发展形成集群。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集聚在柳州、南宁等地,初步形成以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柳汽)、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西汽车集团)等企业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及生产格局,拥有8家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南宁乾元新能源乘用车项目、广西宁达新能源乘用车项目正加快建设。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车工厂项目积极推动。
配套体系不断完善。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生产体系,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大项目布局,以三大核心部件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体系不断完善。动力电池方面,引进鹏辉能源,国轩高科5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建成投产;驱动电机方面,柳州旺林12万套/年新能源电机新建生产线、五菱柳机电机及电机控制器生产线等项目竣工投产;电控系统方面,引进联合电子;其他关键零部件方面,五菱工业、柳州松芝空调、耐世特等企业实现电制动、电空调、电动转向等本地化配套。
品牌优势初步显现。拥有上汽通用五菱新宝骏E100/200/300/300plus平台系列产品、五菱宏光MINI EV;东风风行S50EV、菱智M5EV;广西汽车集团S100系列纯电动轻型客车和EV50纯电动厢式物流车;桂林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桂林比亚迪)K系列新能源公交车、V3纯电动厢式运输车等产品。其中,五菱宏光MINI EV已成为国内年度销量第一的新能源车型。
二、面临挑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技术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竞争更加激烈。随着我国对外商投资汽车产业的管控进一步放宽,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竞争对手更多是国际强企,竞争已由单纯的产品竞争演变为多方融合的产业平台竞争。
技术延伸拓展。关键技术逐步从整车延展到关键零部件和子系统研发。传统汽车企业在整车生产环节虽已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方面比较薄弱。
核心价值转移。传统汽车产业中整车企业对在产业链中价值占比较高的整车产品有很大的话语权,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话语权减弱,核心价值点向关键系统部件以及上下游分别转移。
服务方式转变。整车企业要从产品提供者转变为“产品+服务+出行”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服务成为重要的竞争要素,对广西整车生产企业提出更高要求。
三、发展机遇
汽车产品形态、交通出行模式、能源消费结构和社会运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国家和自治区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政策,推动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政策环境利好。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形成了政府大力推动、企业积极响应、社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巨大。《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的实施,建立了企业传统能源乘用车节能水平与新能源汽车正积分结转的关联机制,增加了引导传统乘用车节能降耗的措施。通过建立积分交易机制,加快推进了传统汽车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步伐。
产业融合发展市场广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促成汽车产业与能源、信息通信、交通、互联网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整体产业链的重组和延伸,将为零部件生产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技术变革拓展发展空间。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新技术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空间。
创新驱动改变商业模式。以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为载体创新驱动商业模式,互联网造车新势力的进入给汽车变革注入新的基因,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汽车产业的延伸和新旧模式的交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兴市场孕育新的增量。随着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电商、冷链、快递、配送等与消费相关的社会物流需求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为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提供了市场基础。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方向,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构建高质制造、高端服务的新型生态体系,加快推动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创新驱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能力,建立成本领先、规模带动的发展优势,搭建产品的模块化、柔性化驱动平台,满足用户对产品的差异化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
龙头带动,重点突破。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以强优企业为龙头,完善核心零部件供应链,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支持。打造柳州、南宁、桂林、玉贵(玉林、贵港)四大产业基地,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政府引导,政策引领。强化顶层设计,以政策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扶持政策,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营造产业链发展良好环境。
开放合作,协同发展。利用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创新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战略合作模式,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强跨产业协同和上下联动,统筹推进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网络信息、物流服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新型产业生态。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建成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和产业链核心零部件配套生产基地。
生产规模居全国前列。新能源汽车新车产销量超100万辆/年,占汽车新车产销总量30%左右。
产业链体系基本建成。全面打造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供应体系。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70%以上,初步形成零部件到整车的全产业链生产体系布局。
研发能力明显增强。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创新能力及试验检测能力显著增强,新能源汽车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按照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要求,建成满足与外界实体交互的模拟仿真测试、封闭场地测试和实际道路测试三大场景测试能力。
智能网联国内领先。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跨行业融合取得突破,L3级别(第三级别)智能汽车实现广泛应用和规模量产,新车渗透率达到50%以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
生态环境逐步完善。充换电服务网更加便捷高效,“十四五”期间,新建公共充电桩8万个,新建自用充电设施14.7万个;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新增45万辆以上(其中,到2023年底新增28.2万辆以上);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环卫、出租、城市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逐年提高;智能道路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重点城市的汽车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交通、能源环保等融合发展的新型智慧生态体系基本形成。
展望2035年,广西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质量品牌具备较强竞争力,建成较完备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基本覆盖,充换电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第三章 产业布局
支持以柳州新能源汽车城(基地)、南宁新能源汽车城(基地)、桂林新能源商用车基地、玉贵(玉林、贵港)新能源商用车基地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基地建设。以整车为龙头带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适时打造集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充电设施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基地,形成广西“四基一链”(四大整车基地+核心零部件全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布局。
专栏1 新能源汽车“四基一链”产业布局 | |
柳州 |
以广西柳州汽车城为核心,打造新能源汽车城。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建成广西汽车研发设计中心,大力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水平,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开拓汽车后市场,打造汽车全产业链。建成国内重要的“乘、商一体”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和面向东盟的南方汽车出口制造基地。 |
南宁 |
建设南宁新能源汽车城。重点培育吉利、宁达、乾元等新能源乘用车企业。大力支持申龙新能源客车、公交车、物流车、卡车的发展,支持汽车成套散件出口,打造面向东盟的南方新能源汽车出口制造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开发“三电系统”、智能网联等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整车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关键零部件企业为主体的跨行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集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充电设施于一体的南宁新能源汽车城。利用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政策优势,培育一批汽车后市场行业龙头企业,将南宁市打造成服务广西、辐射东盟的汽车后市场集聚区。 |
桂林 |
重点打造桂林新能源商用车基地。以桂林客车发展有限公司、桂林比亚迪为龙头,以整车研发、生产和制造为主体,以新能源车用发动机、驱动电机、控制系统、动力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为支撑,以新型车用材料、电池材料等专用材料为配套,打造新能源商用车全产业链。 |
玉林、贵港 |
以玉林、贵港市汽车产业基础为依托,建成国内重要的新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产品涵盖新能源客车,微、轻、中、重卡整车及专用车产品;开发纯电动微、轻、中型的专用车产品平台,增加燃料电池卡车的生产能力及产品。 依托玉林锂电新能源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新能源锂电三元正极材料产业。发挥其材料资源优势,推动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 |
重点产业链 |
重点引进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池管理系统(BMS)等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零部件企业,打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链;重点引进永磁体、定子、转子、电机控制器(MCU)等驱动电机零部件生产企业,打造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产业链。 |
第四章 构建新能源汽车新型生态圈
一、集群发展生态圈
以整车为龙头、以核心零部件为支撑,打造高效、优质、可靠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升广西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
高质量发展乘用车。保持竞争优势,积极发展微小型纯电动乘用车,实现全球领先目标。以高质量、高附加值为定位,重点提升产品品质,研发生产技术含量高、盈利能力强的中高端新能源乘用车。加强与国内外一流汽车企业对接,引进知名企业及新车品牌落户广西。
特色发展商用车及专用车。加快实现城市公交车和城市物流用车电动化,重点发展纯电动公交车和纯电动及混合动力多种模式的城市物流、环卫、市政、观光等专用车以及特定区域的客运、货运车辆;加强技术研发,突破燃料电池及储氢等核心技术,以长途、重载车型应用为重点发展方向,布局建设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城市群,加快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应用。
壮大关键零部件产业群。支持重点零部件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发展“纯电动商用车电机+多档自动变速箱”驱动系统、高能量密度电池系统、汽车电子及整车控制系统、高效充电设备等,构建低成本的关键零部件产业群。
二、协同创新生态圈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构建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推进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跨界协同发展。
提高龙头企业研发能力。强化新车型研发,推动开放合作,支持广西汽车企业通过推动产业国际化和打造技术交流平台等方式,加强与国外知名汽车企业对接,争取其全球创新研发中心和高端制造项目落户广西。
建设协同创新技术平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广西重点汽车企业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在柳州、南宁等地建立新能源汽车研发平台。
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整车生产企业集成能力,提升企业整车设计、整车控制、节能等技术水平。提升驱动电机总成、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轻量化部件等高端零部件的制造工艺水平,解决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核心技术难题,拓展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配套产业链,稳步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
三、智能共享生态圈
基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车路网发展,依托“车—路—网—云”四维协同,打造共享生态圈。
发展智能网联车辆。加快智能化汽车的发展,通过车用无线通信技术(V2X),实现和其他车辆车载单元(OBU)、路侧单元(RSU)、行人和V2X平台之间信息互通。
建设智慧道路。建设车联网一体化路侧智能设施。主要包括:建设5G蜂窝基站、蜂窝车联网(C—V2X)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信号灯、标志、标线、护栏等路侧智能设施,在路侧部署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各类环境感知设备、移动边缘计算设备。
提升网络能力。推动面向5G的移动边缘计算技术与车联网深度融合,为C—V2X提供灵活、稳定、强大的网络能力。
构建强大云端。构建一体化开放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和云控平台,为车载终端、一体化路侧智能设施、第三方车联网应用平台提供高并发接入、实时计算、应用托管、数据开放、决策控制等服务。
四、应用服务生态圈
鼓励绿色出行。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新能源汽车应用生态圈。通过规划专用车位,开放公交专用车道,制定路权优先、办理上牌优先及税费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
实施公交先行。在公共交通领域逐步淘汰燃油公交车,大力发展纯电动公交车,加快实现城市公交电动化。
创新应用环境。大力发展以智能网联汽车为载体的城市物流配送、企业物流、市政环卫、快速公交系统(BRT)、自动代客泊车和特定场所的客货运输等应用。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快充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
健全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共享服务体系。推行汽车分时租赁、电池租赁、移动信息共享等出行服务,打造涵盖交通物流、生活服务、信息服务、互联娱乐等要素的共享服务圈。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展示、物流、金融、保险、二手车交易、维修保养、零部件配送、装潢改装等后市场服务链。
第五章 实施六大工程
一、核心技术重点攻关工程
进一步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攻关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重点支持柳州、南宁等地建立新能源汽车研发基地,推动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及汽车企业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平台。
专栏2 攻关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 |
整车集成技术:掌握新能源汽车整车系统优化设计技术,提高系统集成和产品开发水平,加快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整车上的应用,为下一代新能源汽车研发与产业化奠定核心技术基础。 整车控制技术:围绕新能源汽车需求,重点开发整车电控技术、整车匹配技术、驱动电机及系统控制技术、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技术、车载充电技术、电空调技术、电转向技术、电制动技术,积极开发新能源车用发动机技术、动力耦合技术、自动变速箱技术等。 动力系统集成技术:重点掌握动力传动系统的优化设计技术、驱动电机领域的变频驱动技术、热管理技术、电磁兼容技术、抗震降噪技术、可靠性设计技术和集成控制技术等。 车用氢能源电池技术:提升电堆集成、系统集成技术,着力发展低成本、大功率、长寿命商用电堆,攻关燃料电池整车集成及控制技术。 智能化网联化融合发展技术:围绕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目标,推进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加大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力度,推动车载视觉系统、车规级芯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等智能网联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重点开发智能网联云控平台系统、智能网联车路协同通信系统、智能感知系统、人工智能规划与决策系统、智能仿真测试系统。 |
二、壮大集群强链补链工程
重点发展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三电系统”以及无人驾驶系统、智能网联车机、控制器、显示屏等“新四化”零部件产品。
专栏3 强链补链发展重点 |
发展电机电控:加快发展高效大功率驱动电机、轮毂电机、中央集成电机驱动桥、多合一控制器、模块化附件等电驱系统关键技术。重点发展“纯电动商用车电机+多档自动变速箱”驱动系统、高压总成、汽车电子及整车控制系统、高效充电设备以及高功率、智能化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总成。 突破动力电池:重点支持新能源锂电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及隔膜材料的发展,以材料产业带动下游电池电芯产业发展。依托龙头企业,提高电池研发和生产能力,提升动力电池封装及集成能力,做优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增强电池产业国内竞争力。 做强动力总成:依托柳州、玉林市的内燃机动力总成企业开发新型混动专用增压高效发动机,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48伏轻混系统及燃料电池等关键总成。 布局其他关键零部件: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底盘系统产业,加快布局车规级MCU芯片、人工智能(AI)芯片、车载逻辑芯片等,突破车用芯片“卡脖子”技术。大力发展新能源车用变速器、转向器、空调、水泵、电池热管理系统等关键零部件。 |
三、智能高效设施建设工程
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及专用停车位,加快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一体化建设,支持企事业单位、居民区按需配建充电设施。鼓励以整车企业、第三方运营商为主体探索建设一批换电站,试点开展换电运营。
协同推进智能路网设施建设。构建支持自动驾驶的车路协同环境,加快实施智慧高速公路网建设工程和城市路网智能改造工程。面向智能驾驶的需求,构建“车路网云一体”基础云控平台,依托5G构筑智能汽车协同决策、协同控制技术基础。
有序布局氢能基础设施。加强产业发展整体规划,有序布局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具有产业拉动力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大力推广燃料电池汽车。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加氢站建设运营。
专栏4 基础设施建设行动 |
健全和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建公共充电桩8万个,新建自用充电设施14.7万个。完善信息智能服务平台,实现充电桩的基础信息、运行数据等应用一体化、标准化,满足精准、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提高充电服务智能化水平。 智能网联测试设施:建设柳州、南宁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完善无人驾驶道路测试条件,为无人驾驶技术迭代升级提供保障。 规划布局氢能源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现有化工企业的氢能资源,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试点。研究储氢系统布置方式,谋划液氢储运体系,布局建设氢能源基础设施。 |
四、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工程
把握新能源汽车融合发展趋势,大力推动跨行业、跨系统、跨领域的融合创新。鼓励行业企业开展与交通、能源、互联网、环保、金融等领域企业的跨界合作。加快构建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地区开展融合发展试点,培育一批服务能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融合示范企业。
专栏5 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发展行动 |
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行业融合发展:统筹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电力调度需求,综合运用峰谷电价、新能源汽车充电优惠等政策,推进车电互联技术示范应用;依托智能光伏产业在工业园区、交通、建筑及城镇领域的发展基础,开展“风力/光伏—储能—充放电”多种能源互补的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智能充电桩/充换电站,实现汽车充放电与风电/光伏协同调度,促进新能源汽车使用光伏、风能、水能等绿色能源。 推动新能源汽车与交通融合发展:实施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公路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在干线公路通道建设智能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新能源汽车在分时租赁、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场地用车等领域应用,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 推动新能源汽车与信息通信融合发展:引进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零部件企业,推动汽车电子零部件产业发展。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重点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融合,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城际智能交通和通信网络融合发展。 |
五、创新应用扩展服务工程
大力发展汽车服务业,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加快推动汽车消费更新升级。发展汽车共享、车联网、用户信息服务等新业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汽车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物流、汽车营销与售后服务、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汽车展会等后市场服务,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专栏6 创新应用扩展服务行动 |
加快发展产业链金融:依托整车制造商等核心企业,建设包含供应商、整车制造商、经销商、金融机构、第三方担保机构的汽车供应链金融信息平台。支持发展以整车企业为核心的汽车金融业务。鼓励合格投资者按照市场化原则发起设立各类产业基金,鼓励金融机构为广西整车企业提供库存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贷款等多种金融服务。 创新商业模式:支持企业开展共享汽车、长短租、网约车及新商业模式等业务。支持柳州市创建面向东盟的二手车交易市场。 推动电池梯次利用:鼓励梯次利用企业与新能源汽车生产、动力蓄电池生产及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等企业合作,对废旧动力蓄电池优先进行包(组)、模块级别的梯次利用,研发生产适用于基站备电、储能、充换电等领域的梯次产品;高效回收废旧动力蓄电池用于梯次利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 |
六、百项重点投资工程
聚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子控制、智能化与网联化系统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大力推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好的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围绕高端整车制造、高比能动力电池、高效动力电机等产业薄弱环节,积极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引入一批具备引领性、前瞻性、标志性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实施一批以充电桩、智慧路网设施、加氢站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十四五”期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谋划实施重点项目116项,力争完成项目投资超1700亿元。
专栏7 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推进行动 |
整车及专用车制造领域:加快推进整车企业发展。重点推进吉利智慧新能源整车工厂、广西宁达新能源乘用车、南宁乾元新能源乘用车和广西申龙年产1万辆新能源客车、3万辆新能源物流车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专用汽车。 动力电池系统领域:依托自治区现有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发展基础,带动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多氟多20GWh锂电池、鹏辉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项目建设。 驱动电机与动力总成领域:围绕电驱系统一体化发展,重点推进东风柳汽串并联双电机混动产品,玉柴新能源混合动力总成、整车控制器、电驱桥,联合电子新能源三期等项目建设,加快形成驱动电机与动力总成配套能力。 智能化与网联化系统领域:支持创建广西(柳州)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大力提升网联化与智能化发展水平。重点推进上汽通用五菱“智能网联”、智慧交通示范先导区、东风柳汽柳南高速无人驾驶、柳州智慧交通、上海博泰智能车机等项目建设。 基础设施配套领域:重点推进上汽通用五菱广西出行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 |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广西推进产业振兴三年行动指挥部统筹协调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各成员单位根据工作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协作,落实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和重要专项工作,加强监督考核,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作用,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向核心整车企业、上游中小微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创建产融结合的全流程线上供应链融资模式。加强政金企协同,整合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融资需求,与金融机构建立合作机制,扩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辖区各金融机构按法治化、市场化原则为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产业相关企业办理“桂惠贷”等优惠利率贷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三、加强人才保障
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引进、培养和支持力度,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流动机制,改善人才生态环境,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重点围绕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领域实施高端引智行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骨干企业深入合作,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学科建设,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搭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流动通道,着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等紧缺人才队伍,培养更多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四、创新公共平台
鼓励整车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关键零部件企业建立跨行业的技术创新联盟,搭建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对新能源汽车关键共性技术进行联合研发,推动企业和高校、研发机构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尽快实现产业化。鼓励引入国内大型检测机构,提升检测能力,拓展检测资质。
五、加强土地供应管理
切实加强用地保障,在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项目和平台给予倾斜。完善工业用地供后开发利用监管,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明确部门责任,督促企业按土地出让合同或投资协议约定开工建设、投产运营;对闲置土地、未按规定开竣工和未达到投资强度的违约企业,依法依规处置。引导企业由“圈地求发展”向“集约谋用地”转变,最大程度盘活存量土地,充分提高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率。
六、加快推广应用
创新商业运营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能源汽车运营服务,引进和培育具有成熟市场运作经验的新能源汽车运营企业。在公共服务领域探索公交车、出租车、公务用车的新能源汽车融资租赁运营模式,在个人使用领域探索分时租赁、车辆共享、整车租赁等模式,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