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广西壮族自治区园区发展和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淬火河池,勇挑“关键”重任

2025-11-25 17:10     来源:河池市融媒体中心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11月18日,南丹县大厂镇,作为丹池成矿带上的资源重镇,矿区矿渣遍野、烟尘漫天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但山坡上残留的一道道印痕,仍在无声诉说着过去“小散乱”和粗放开采的历史。

作为著名的“中国有色金属之乡”,河池市是世界罕见的多金属群生富矿区,锡、锌、铅、锑、铟等关键金属保有量居全国前列,铟储量名列世界第一,辖内南丹县更被誉为“中国锡都”和“矿物学家的天堂”。

河池·南丹工业园区鸟瞰。 刘晓红 摄

关键金属,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正深度嵌入国家战略性矿产供应链,关乎国家新能源、电子信息乃至国防安全大局,是大国竞争的战略核心。

胸怀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的“国之大者”,今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擘画建设南丹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蓝图。

11月3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南宁召开广西有色金属、关键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项目投资洽谈会。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黄克 邓华 摄

立足国家所需,发挥河池所能,锚定未来所向。站在转型十字路口的河池,正以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肃清历史积弊,重塑产业筋骨,全力推进试验区建设,探索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新路径,勇挑关键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重任。

破局之战

“我们河池矿多,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家底。”一位在广西高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多年的老矿工坦言,过去“小散乱”企业开采,就像把金饭碗摔成了瓦片,钱没赚多少,环境却遭了殃,还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他口中的“包袱”,正是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欠账。在河池境内,曾经有上百家“小散乱”工矿企业,因技术落后、环保投入不足,涉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不仅威胁群众健康,更制约了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广西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攻坚战全面打响,河池成为全区环境治理“高压线”下的重点区域,责任重大,压力空前。

承压之下的河池,将建设南丹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作为实现绿色转型的历史性机遇和关键金属产业“涅槃重生”的全新起点,将环境治理列为优先选项和重中之重,提出“像爱护眼睛一样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全面构建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战略闭环。

一组组数字,是河池直击痛点、动真格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真实写照——

广西誉升锗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座谈会现场。

全市累计出动排查人员1.58万人次,覆盖6999个点位,梳理出833个问题;对“小散乱”企业坚决实施“两断三清”(断水、断电,清除原料、清除产品、清除设备),对过期矿权依法公告注销41宗、通告16宗;打出今年年底前坚决完成第一批不符合要求企业的关停取缔“保票”。

同时,河池同步推进涉重金属污染环境和非法采矿案件倒查十年专项行动,为构建现代化、绿色化的关键金属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其间,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到南丹县蹲点调研,通过实地察看、随机抽查、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现场“解剖麻雀”,调研期间共反馈问题13个,目前已完成整改12个。同时,要求河池按照“一企一策”“一地一策”原则,分级分类系统推进治理;针对未完成整改的问题,挂账上墙,压茬推进落实。

截至11月6日,河池已完成涉重金属环境问题整改620个,环江挺峰、南丹海矿等4家企业被彻底关停,21座涉重金属尾矿库完成安全排查。

由“破”到“立”的深刻变革正在发生。

在南丹大厂镇唐老鸭尾矿库边,广西南丹县三鑫环境治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光超向记者展示区域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变化始于2020年启动生态修复工程,目前已累计清运20万余吨废渣与污染土壤,并采用先进工艺进行废渣资源化再利用,每年可从废渣中“淘”出15亿元,实现从污染治理到资源循环的蜕变。

游客在笼箱盖枫杏生态旅游景区制高点拍照留念。资料图片

在南丹车河镇笼箱盖枫杏生态旅游景区,“矿山变景区”的蝶变,鲜活诠释着河池推进废旧矿山与尾矿库生态修复治理的实践。这里曾是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区,得益于近年来南丹大力开展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沉睡的39万平方米土地被重新唤醒,四季皆景,已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河池推进涉重金属环境问题从刚性整改到价值再造的典型样本。

“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落子河池,这不仅是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唐加勇表示,试验区建设的成效,事关全区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成色,要坚决把试验区建设作为全市的“头号工程”,把过去的“包袱”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支点”。

河池担当

蓝图绘就,号角催征。

在全力解决好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问题的同时,河池正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产业升级,向全市上下发出强烈信号,要将南丹试验区建设这一“头号工程”作为践行“两个维护”、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担当。

10月以来,市委书记秦春成多次深入南丹、罗城等地,就矿业权整合、“小散乱”企业整治、试验区机制和机构运行情况开展调研督导,要求全力以赴将试验区这张宏伟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

市长王军靠前指挥,强化调度,组织召开企业协调会和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方案研究会,推动关键性、支撑性项目建设,要求加强系统谋划,加快工作进度,力争为全区有色金属特别是关键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作出示范。

各职能部门组织召开南丹试验区建设指挥部全体会议、建设南丹试验区动员部署大会、全市矿业权整合和“小散乱”企业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传达自治区有关会议精神,审议通过市级行动方案、县级实施方案和相关文件。

11月18日,南丹已然入冬,该县自然资源局前却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南丹关键金属产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于当日揭牌。南丹试验区从此有了强有力的管理架构和统筹机构,踏上全面推进的加速跑道。

南丹关键金属产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揭牌仪式在南丹县举行。

从整合矿权到靶向招商,从创新驱动到基建突破,河池以闻令而动的紧迫感、迅速行动的执行力,全面掀起试验区建设热潮。

整合矿权,治理“小散乱”——

“过去矿权分散,‘鸡窝矿’也能开,大矿小矿一起上,资源浪费严重,管理也困难。”市自然资源局局长魏毅说,要重塑产业,先要从源头上进行整合。

在金城江五圩矿区,广西河池都成矿业有限公司率先收购整合了2个采矿权和1个探矿权;在环江北山矿区,广西北山矿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也完成了2个矿权整合……针对矿山开发布局不合理的现状,河池编制《金属矿业权整合工作方案》,按照“优矿并劣矿、大矿带小矿”的市场化原则和“一个整合区一个方案”分类施策,对南丹、金城江、罗城、环江4个矿产资源相对集中县(区)的矿业权进行整合,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73个矿业权整合为8个主体后,大型矿山比例将从16%提升至70%以上。

针对未纳入整合区的26宗采矿权、23宗探矿权,制定分类处置计划,拟通过关闭取缔、升级改造两种方式推进,进一步规范矿权管理秩序。

靶向招商,引来“金凤凰”——

招商引资,河池不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而是瞄准产业链缺失环节、高附加值环节,精准对接,招大引强。

广西北部湾银行行长杨育智带队到南丹县南方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调研金融支持南丹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情况。

围绕关键金属产业链,河池市绘制清晰的招商图谱,成立了5个靶向招商工作组,由市领导挂帅推进。在不久前举行的广西有色金属、关键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项目投资洽谈会上,河池一举签下10个项目,总投资额高达162.2亿元。

央企中信集团表示,将积极参与试验区建设;南方有色公司计划投入60亿元,实施锡生产系统环境治理升级改造等11个项目;南丹县吉朗铟业有限公司的高端铟技术改造项目正加紧推进……一批龙头企业以实际行动,为河池的转型发展投下了信任票。

创新驱动,注入“智慧芯”——

在南方有色公司的冶炼车间,智能化控制系统正实时监控着各项数据。“我们正努力用人工智能优化工艺流程,提高金属回收率,降低能耗。”南方有色公司副总经理荆涛告诉记者。

华锡有色广西高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690集控中心。华锡有色广西高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供图

在南丹试验区建设中,河池将人工智能赋能、产学研结合与人才培养作为推动矿山智能化升级与绿色转型的核心支柱。同时,积极与浙江大学、中南大学、桂林理工大学、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等高校及国内科研院所对接,推进共建关键金属研究院、中试基地。

“我们要把产学研结合起来,攻克尾矿综合利用、高纯金属提炼等‘卡脖子’技术,让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市科技局局长黄兰爱说。

基建突破,提升“硬实力”——

目前,南丹主战区已完成35个项目谋划,覆盖生态治理、产业发展、基建提升三大领域。高端铟技术改造、废旧资源再生利用被确定为首批开工项目,试验区建设从谋定蓄势全面迈入提速推进阶段。

黔桂铁路。资料图片

河池·南丹工业园区车河核心区供排水一体化项目管网铺设完成80%,清污分流河道挡墙全部完工,821米暗挖隧洞已打通,核心区污水处理厂主体厂房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黔桂铁路增建二线工程项目全面进入征拆阶段,全力推动关键金属产业园区铁路专用线、陆港保税物流园等项目开工建设;河池港南丹港区吾隘作业区、下桥水库至城区、洞马甫水库至园区提水调水工程和有色金属产品检测检验中心建设全面提速;河池南丹(天峨)工业园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工程、大任至车河管道天然气及配套工程、车河分输站加气站、南丹园区生活服务综合配套项目全力推进。

沃土新篇

根据部署,试验区建设覆盖南丹全域,并联动金城江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形成“一核引领、多点联动”的发展格局,实现资源整合、产业协同、辐射带动。

绿色,是试验区最鲜明的底色。

“我们的目标,是将资源‘吃干榨尽’。”唐加勇描绘了这样的图景:过去,矿石挖出来,粗加工就卖掉了,大部分价值流失了。现在,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把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和新材料领域延伸。从锡矿中不仅可以提炼锡,还可以综合回收铟、锑等伴生金属;冶炼产生的废渣,可以用于生产建材。“相当于把一筐矿石反复‘咀嚼’出多重价值,把更多的效益留在河池。”他说。

国家级绿色工厂广西南丹南方金属有限公司鸟瞰。资料图片

11月13日,记者走进南方有色公司,厂区绿树成荫,空气中几乎闻不到异味。“我们正按照绿色工厂的标准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荆涛说。记者了解到,到2027年,南丹试验区内绿色矿山占比将达到100%,新建矿山必须严格按照绿色标准建设。

环境改善为生态产业带来了机遇。环江利用生态修复后的土地,发展特色水果种植;南丹依托独特的白裤瑶民族文化和改善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产业转型也带动了城乡面貌的升级。在南丹大厂、车河等工矿区,工矿棚户区改造、集镇村庄搬迁安置正有序推进,打造城乡融合、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样板。南丹正努力推动企业进园区、居民住好区,通过科学编制安置点规划,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市场,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城镇。

南丹车河镇笼箱盖枫杏生态旅游景区山清水秀。资料图片

新起点上,目标已然清晰。

《建设南丹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河池市行动方案》明确,2025年至2035年,按照“两年效益初见、五年效益明显、十年效益倍增”三个阶段发展规划,深入实施“八大行动”,全力推进试验区建设,实现关键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南丹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南丹县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全力完成区域涉重金属污染标本兼治、矿产资源优化配置、关键金属产业“五化”发展、矿产资源开放合作、矿区园区景区城区开发建设等一系列探索任务。

到2035年,南丹试验区建设将产生倍增效应,有色金属产业产值达2000亿元,关键金属产业产值达800亿元,关键金属产业全国领先,一批企业成长为全国有色金属龙头企业,入围全国500强、世界500强。

南方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30万吨锌氧压浸出绿色制造项目车间。沙颜勇 摄

从被动承压到主动担当,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绿色转型,河池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这座曾经因矿而兴,也曾因矿而困的城市,正以赤诚担当为墨,以无畏勇气为笔,在时代赋予的考卷上奋笔挥就“新质答卷”。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